北京市人民政府10月13日消息,其印发的《北京市碳达峰实施方案》指出,禁止新建和扩建燃气独立供暖系统,坚持可再生能源供热优先原则,推动供热系统能源低碳转型替代,有序开展地热及再生水源热泵替代燃气供暖行动,全面布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。北京是中国第一个宣布新建和扩建燃气独立供暖系统的直辖市。

《方案》安排了7大方面28项任务措施,围绕“效率引领、科技支撑、机制创新”三方面,将为我国如期实现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愿景作出北京贡献。
《方案》主要目标聚焦“十四五”和“十五五”两个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关键期,提出了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、提升能源利用效率、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等方面主要目标。
能链研究院从《方案》中摘出主要要点,供大家快速了解。
要点1:大力发展新能源、新材料以及储能等产业
《方案》提出,要强化科技创新引领,构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。要推进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,开展碳达峰、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行动,围绕新能源利用、智慧能源互联网、新能源汽车、智慧交通系统、氢能、储能、建筑零碳技术、碳捕集利用与封存(CCUS)、森林增汇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研发攻关。
要点2:坚持效率引领,能源资源利用瞄准国际先进
在强化效率引领方面,北京将持续降低单位产出能源资源消耗和碳排放,推动能源资源利用从全国领先逐步达到国际先进。《方案》提出,要严控化石能源利用规模。按照“节能、净煤、减气、少油”总体思路,实现化石能源消费总量逐步下降。完善能源消费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,严格控制能耗强度,促进社会主体积极主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。
要点3:强化科技支撑,打造绿色技术创新中心
《方案》提出,强化低碳技术创新,推进能源领域国家实验室建设,开展碳达峰、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行动,重点领域开展技术研发攻关。充分发挥“三城一区”主平台作用,在智慧低碳能源供应、低碳交通和低碳建筑等方面逐步形成完备的技术支撑能力,将北京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区域辐射力的绿色技术创新中心。
要点4: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,2025年,太阳能、风电总装机容量达280万千瓦,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70万千瓦
《方案》明确,要积极发展非化石能源,到2025年,太阳能、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80万千瓦,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70万千瓦,电网高峰负荷削峰能力达到最高用电负荷3%-5%,市外调入绿色电力规模力争达到300亿千瓦时。到2030年,太阳能、风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00万千瓦左右,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暖面积比重约为15%。
要点5:进一步提升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,2025年,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14.4%以上
按照《方案》提出的目标,“十四五”期间,北京市计划安全韧性低碳的能源体系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,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明显进展。
到2025年,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4.4%以上,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14%,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。
“十五五”期间,部分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,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率先取得显著成效,碳达峰、碳中和的法规政策标准体系基本健全。
到2030年,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%左右,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目标,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。
要点6: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,2025年,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将达76.5%
《方案》指出,将逐步构建绿色低碳交通体系。到2025年,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6.5%,公交、巡游出租、环卫等公共领域用车基本实现电动化。到2030年,当年新增新能源、清洁能源动力交通工具比例不低于40%,营运交通工具单位换算周转量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下降10%,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力争达到78%。
要点7:大力开发区域风电、光伏和绿氢资源,打造氢能产业集群
在创新区域低碳合作机制,协同合力推动碳达峰、碳中和方面,《方案》提出,要持续推进北京市可持续性管理标准及体系建设。推动京津冀能源低碳转型。大力开发区域风电、光伏和绿氢资源。推动京津冀规模化、协同化布局氢能产业,打造氢能产业集群。
要点8:巩固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
研究建立适合本地生态系统的高碳汇、低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树种库。到2025年,森林覆盖率达到45%,森林蓄积量达到3450万立方米。“十五五”期间,森林覆盖率持续增长,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,加强对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监测统计和排放控制,开展示范工程建设。
要点9: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
在加强组织领导,强化实施保障方面,《实施方案》提出,将建立健全目标责任管理制度,率先探索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,将碳达峰、碳中和目标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市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范围。
要点10:创新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和碳普惠机制,构建绿色金融体系
在持续完善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方面,《方案》指出,要继续完善碳市场要素建设,创新自愿减排交易机制和碳普惠机制。做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机构建设。推动构建绿色金融体系,支持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信贷、债券、基金、期货、保险等绿色金融创新实践。